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但谈及烹饪中的食品雕刻这门手艺却鲜有人知。
食品雕刻是把各种具备雕刻性能的可食性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刀法雕刻成各种动植物、人物、风光建筑等各种图案与形态来美化菜肴,成为装点宴席的一种美术记忆。食雕既是烹饪技术的一部分,又是独特的一门艺术雕刻。故事的主人公彭鹏就是这样一位食品雕刻师。
初见彭鹏时,他正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弯师傅饭店的后厨忙碌着。饭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好不容易腾出手的彭鹏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食品雕刻。“我是这里的厨师,除了正常炒菜之外,我还负责为菜品的摆盘制作食品雕刻。”最早的食品雕刻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2000多年来经过传承创新,其手法也在不断完善。一件细致、精美、栩栩如生的食品雕刻可以为菜肴锦上添花,让食客在品味美食之前先通过观感体会菜品的意境。彭鹏一边捣鼓着手中的刻刀一边说。
2004年18岁的彭鹏在大武口一家饭店做学徒,他一边给大师傅打下手一边学习烹饪的基本功。“想想那些日子真是太充实了,为了多学点东西,天不亮就起床,采购、洗菜、切菜、腌制、炒菜,每一道工序我都跟着学。”彭鹏说。
通过3年学习,厨艺初有成就的彭鹏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雕刻师的节目。“可能是节目制作得太精彩,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我当时就对食品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2007年,他辞去饭店的工作,来到银川在一家专业烹饪学校报名参加了食品雕刻班。“第一堂课,看到老师的展示后,我们都很激动,教室里掌声、叫好声不断。但一星期后,轮到我们交作业时却难倒了大家。”初拿刻刀的彭鹏缺乏信心在手法上也不如意。“当时老师让在萝卜上刻一只小鸟,一星期后交作品,可是我怎么也刻不好,小鸟不是胖了就是瘦了,不是比例不对就是不够生动。”之后的1个月,倔强的彭鹏一头扎进教室,足足刻了1000只小鸟,交作业时他的作品和那双磨出血泡的手,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0多年过去了,如今,彭鹏已经成为大武口区餐饮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不但是饭店的主厨还是食品雕刻师。“我雕刻的时候,后厨这些年轻人总爱围在旁边看,看着他们,让我想起那些年的自己。”闲暇时候他总会拿起刻刀为年轻的学徒们展示技艺并教他们一些刻花,传承的力量在这小小的后厨流动着。
食品雕刻主要是考验厨师对食材质地的掌握和眼手配合,它能使一个精美的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艺术佳品,又能和一些菜肴在寓意上达到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每当我的食雕作品得到食客的认可,甚至有些人在吃完饭后把盘中的食雕作品带走,都让我更坚定了要做好食品雕刻,并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决心。”彭鹏说道。(记者 李涛 马楠 王洋 文/图)
彭鹏正在为菜品摆盘装扮。
“精雕细琢”的菜品吸引食客们拍照留念。
每当拿起食材和刻刀,彭鹏总是神情专注,细致入微。
食雕作品。
根据食雕及造型的需要,彭鹏亲手制作了数十把刻刀。
交流食雕技法。